自清洗过滤器运行不正常可能由多种原因导致,以下从过滤器自身组件、运行参数与环境、维护保养等方面详细分析:
过滤元件问题
堵塞:这是最常见的问题之一。如果水中杂质含量过高,或过滤器选型不当,过滤元件的孔隙会被大量杂质迅速填满 ,导致水流阻力增大,流量下降。例如,在水质较差的工业循环水系统中,水中的泥沙、藻类、铁锈等杂质过多,自清洗过滤器的滤网很快就会被堵塞。
破损:长期使用、水流冲击、水中颗粒物的摩擦或化学物质的腐蚀,都可能导致过滤元件破损。如在一些含有腐蚀性介质的化工生产废水过滤中,过滤元件可能因腐蚀而出现孔洞,使杂质直接通过,无法实现过滤功能。
老化:过滤元件经过长时间使用,其材质性能会逐渐下降,如弹性降低、强度减弱等。对于一些采用高分子材料制成的滤芯,在高温、高湿度环境下,老化速度会加快,影响过滤效果。
反冲洗系统故障
反冲洗压力不足:反冲洗泵故障、管道堵塞或阀门开度不够等原因,都可能导致反冲洗压力无法达到设计要求。例如,反冲洗泵的叶轮磨损,输出压力降低,就不能有效地将附着在过滤元件上的杂质冲洗掉。
反冲洗时间设置不合理:反冲洗时间过短,无法彻底清除杂质;时间过长,则会造成水资源浪费,甚至可能对过滤元件造成损伤。例如,在一些自清洗过滤器中,反冲洗时间被错误设置为过短,导致杂质残留,影响下一次过滤。
反冲洗装置损坏:喷头堵塞、反冲洗臂断裂等反冲洗装置部件的损坏,会使反冲洗无法正常进行。比如,喷头被杂质堵塞后,反冲洗水不能均匀地喷洒到过滤元件上,导致部分区域的杂质无法被冲洗掉。
控制系统异常
传感器故障:压差传感器、流量传感器等是自清洗过滤器控制系统的重要部件。如果传感器出现故障,会导致控制系统接收错误信号,从而做出错误判断。例如,压差传感器失灵,显示的压差与实际不符,可能使过滤器在不需要反冲洗时进行反冲洗,或者在需要反冲洗时却未启动。
控制程序错误:控制程序可能因编程失误、软件更新问题或受到电磁干扰等原因出现错误。例如,控制程序中反冲洗的逻辑判断条件设置错误,会使过滤器的反冲洗操作混乱,影响正常运行。
电源问题:不稳定的电源供应,如电压波动、停电等,可能导致控制系统工作异常。在一些电力供应不稳定的地区,自清洗过滤器可能会因电压过低而无法正常启动反冲洗程序。
安装与运行环境问题
安装不当:过滤器进出口方向接反、安装不水平、与管道连接不紧密等安装问题,都会影响其正常运行。如进出口方向接反,会使水流无法按设计路径通过过滤器,导致过滤和反冲洗都无法正常进行。
水质变化:原水的温度、酸碱度(pH 值)、含沙量等水质参数发生较大变化,可能超出过滤器的耐受范围。例如,原水的 pH 值突然变化,可能会腐蚀过滤元件或影响反冲洗效果。
温度影响:极端的温度条件可能对过滤器的材质和性能产生影响。在低温环境下,一些过滤器的阀门、管道等部件可能会因结冰而损坏;高温环境则可能加速过滤元件的老化。
维护保养不到位
缺乏定期检查:不定期检查过滤器的运行状态、各部件的磨损情况等,就无法及时发现潜在问题。如长期不检查,过滤元件的轻微破损可能逐渐扩大,最终导致过滤器失效。
未及时更换易损件:对反冲洗泵的密封件、过滤元件等易损件,未按照规定的使用寿命进行更换,会增加故障发生的概率。例如,反冲洗泵的密封件老化泄漏,会导致反冲洗压力不足